最近,互联网上掀起了“互换特产”的热潮,无数网友通过分享特产的方式与异地陌生人互换。互换的规则也很简单,一开始是两个不同区域的网友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邮寄特产,现在则是提前商量好商品价格后,按照价格采购本地特产再进行互相交换。

一时间,#某地特产申请出战##互换特产#等话题引发热议,短视频平台中“特产互换”相关开箱、打包视频也备受关注。有很多网友晒出自己的成功案例,但有的网友却选择了报警……

热点事件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互换特产”频遭骗局

“互换特产”看起来像最原始的“以物换物”方式,借助互联网让人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区,与当地的“宝藏”美食相遇。在网友分享自己互换成功经历的同时,也出现了“几百元的商品换来两包纸巾”“收到货后就拉黑”“收到的特产货不值价”等令人失望甚至直呼上当受骗的情况,“互换特产被骗”相关话题也上了网络热搜榜单。

近日,四川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寄出150元特产后被收货方拉黑。另外一名广东网友跟帖说,他也被同一个收货方以两包纸巾“套走”380元的潮汕牛肉丸。记者注意到,还有7位网友留言说遭遇了同一个特产互换“骗子”,其中有4位网友寄出特产就被对方拉黑。

8月29日,消费质量报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一名在四川就读大三的网友小卷(应采访对象要求使用网名),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两次互换特产被骗的经历。

小卷是湖北襄阳人,今年暑假开始出现的“互换特产”让她跃跃欲试。在热门视频下留言后,一位自称山东本地人的“大哥”向小卷发出互换特产的邀请。于是小卷的第一次互换正式开始,小卷根据对方的喜好以及自己当地特色的美食,精心购买并邮寄了湖北美食组合套装、鱼糕、黑鸭等本地特产近20种。“一整套流程下来,我花费了两百多元。”小卷告诉记者,当自己收到对方寄过来的特产时,惊喜变成了失望,“他给我寄了一塑料袋坏掉的豆角。箱子里还有几个空塑料袋。”

这次经历并没有让小卷对互换失去信心。随后,小卷又与一位湖南的网友联系并给对方寄去一箱特产,“几百块的东西换回来7、8袋辣条。”小卷将两件事发在自己的短视频平台上后,引发不少网友留言评论。

“每一份特产代表着当地的人文特色,不过我已经对互换失望了。”小卷说。

网友支招

找当地人推荐更真实

现在网络购物平台这么方便,大多数商家还包邮,为什么还会选择自理邮费跟网友互换特产呢?

“就像开盲盒一样。”都江堰市民唐女士告诉记者,“互换特产”刚出来她就在密切关注,一开始纯属好奇,想看看这样的做法到底靠不靠谱。“第一次加好友互留地址的时候,我特别紧张。等待包裹和开包裹的过程让人紧张又激动。”

截至8月30日,唐女士已经寄出去4次特产包裹,“我准备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换特产,目前已经和北京、哈尔滨、内蒙古、云南的网友互换过特产了。”

采访中,有成功“互换特产”的网友表示,网络购物虽然方便,但充斥着大量的广告,往往分不清到底什么食物才是真正的当地地特色美食,通过找当地人“互换特产”能够买到真实的特产美食。

来自广东广州的小敏已经有多次和网友互换特产的成功经历,她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,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每个地区认识一个美食代购“代表”。小敏表示,自己平时也会到各地旅游,一开始选择熟悉的几个地区,互换价值较小的当地特产,收到的确实是自己在当地吃到过的东西。“有的东西,只有本地人才知道。”小敏认为,通过之前的互换能够找到真正的当地人,这样就可以确定将对方作为长期“代表”。

遭遇两次被骗经历的小卷在总结经验后提醒还在参与“互换特产”的网友们,寄特产之前双方应该约定好价位,并相互提供寄出的快递单据,查证对方邮寄时间和寄出地点,可以有一定程度上避免被骗。

律师观点

累计金额较大可报警

针对“互换特产”背后潜藏的风险,四川炜烨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小云表示,互换特产本身是双方表示善意和友好的一种方式,通过换取双方所在地价值相近的特产,“这会出现三种情况:互换特产双方没有任何关于价值的约定,也没有交易习惯来约束比较随意换取特产;双方在互换特产前对特产的价值进行了约定,互换等价的产品;其中一方本身就出于恶意来换取产品,也就是所谓的欺骗或者空手套白狼。”

那么网友在“互换特产”时如何规避风险呢?李小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:

首先,在进行“互换特产”时,注意与对方提前明确约定互换特产的基本价值范围。若未约定基本价值范围,可能被认定为单纯互易合同,单纯互易合同一般不考虑互易两物的价值是否对等。因此,若未提前约定价值范围,消费者在收到价值差距较大的特产时,也无法要求对方进行违约赔偿。

其次,建议网友在交易过程中,注意保留好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证据,如与对方的沟通记录、购买特产的支付记录、邮寄特产时的邮寄单等。同时,在互联网上选择“互换特产”对象时,注意考察对方的基本信誉情况,选择有一定监管措施的交换平台进行交换。

最后,若对方交付特产价值过低,或对方收快递后直接拉黑,拒绝交付其约定的特产,在金额较小的情况下,则对方的行为属于民事违约或民事欺诈行为,消费者可要求其承担退还特产或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。同时,如果对方存在对多人实施相同欺诈行为的情况,且累计金额较大,则可能涉嫌诈骗罪。消费者也可通过报警等方式进行维权。

●记者手记

特产带有不同地域的人文符号,人们通过互联网与陌生人展开互换,也是对诚信与信任的一种考验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,各个区域的人分享交换特色产品不仅是对家乡特色进行宣传,也是将家乡的“脸面”展现出去。

网友“互换特产”不单要具有道德性,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来制约或应对一方网友的“耍赖”或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。

真诚是必杀技,前提是彼此相互信任,记者更希望网络连接的两端能将地方人文与善意发扬出去,传递“互换特产”正能量,防止一些人将其作为坑蒙拐骗的途径。

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何馥君

编辑:孙家钰 校对:张可 审核:申涵兮

推荐内容